中國新記錄片系列之風流瀘沽 名稱:中國新記錄片系列之風流瀘沽 播放語言:國語 字幕:中英文字幕 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,中國新紀錄片一直在頑強地實驗著。在曲解與誤讀中,在大量宣傳品的擠壓下,在意識形態的夾縫間,在資金和設備匱乏的環境裡,一部部誕生了全新的真正紀錄片。 由於發行機制的不完善,這其中許多優秀作品很多甚至只有原創作者保存的在DVD都已走向末路的今天看著慘不忍睹的畫質的錄像帶。但,最重要的是,它們保存了一份真實深切的感情記錄。   紀錄片《三節草》 故事發生在美麗的瀘沽湖畔。54年前,一位四川女中學生離開故鄉遠嫁來到這裡,成為摩梭族土司夫人;如今,她的孫女,一位與她當年同樣年輕的姑娘卻要離開這裡,去向繁華的都市。祖孫兩個女人的命運在時空的交錯中發生了碰撞。該片在國際上引起極大反響,先後獲第20屆法國真實電影節特別獎、入圍98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、入圍98愛沙尼亞國際電影節、入圍第40屆意大利佛羅倫薩波波里電影節,獲第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獎、第7屆中國電視駿馬獎。   由昆明電視台紀錄片工作室創作拍攝的《風流的湖》,片中不僅把瀘沽湖的美一一囊括,還把摩梭人的生活真實再現。《風流的湖》於今年初拍攝完成,片子把鏡頭對準了麗江瀘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習俗,通過當事人自己的切身經歷,敘述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走婚感受。片中差搓是個摩梭女孩,為忙生意無暇走婚,而走婚又無暇去忙生意,在耳濡目染潮水般湧入的域外文化後,她的情感,她的想往,以及家中故事,無不顯露出她對傳統的背叛;鏡頭還“粗暴”地跟拍了一個小男孩,小男孩由最初的反抗,到無奈,到疑惑下的握手寓意,把傳統與現代文化的交融活生生地展現出來。 《三節草》   (1)瀘沽湖畔70歲的老婦肖淑明,身世曲折、傳奇。   本世紀初,肖淑明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國民黨中校軍官家庭,1941年隨父遷往雅安,入雅安縣立中學女子班學習。兩年後,一個32歲的男人來到雅安,從此改變了她的命運。   這個男人叫喇寶成,是摩梭人土司,擁有瀘沽湖一帶36個火頭,48村百姓。為鎮撫山民,當時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召喇寶成到雅安,授槍加勳。春風得意的喇寶成在辦完公務之後,欲娶一位才貌雙全的漢族女子為他打理山寨。經人介紹,喇寶成見到了初二學生肖淑明。一見之下,喇寶成大為傾心,而肖淑明對身著黃呢軍服的喇寶成也愛慕有加。於是張燈結彩,喜結良緣,在當時的西康省上流社會傳為佳話。肖淑明時年16歲。   婚後三天,肖淑明隨喇寶成離開雅安,翻山越嶺兩個月來到瀘沽湖。這一去就是54年。   瀘沽湖是一個美麗的高原湖泊,位於中國西部橫斷山脈南麓的崇山峻嶺之中。湖的兩岸,居住著約5萬名摩梭人。他們世世代代實行男不婚、女不嫁的走婚制度,是碩果僅存的母系社會。   喇寶成是土司,是必須結婚的。本來他已有一名摩梭人夫人,肖淑明去了後,也只能算是二房。二房就二房吧,肖淑明也不以為意。然而已有兩房夫人的喇寶成卻依然要出去“走”,出去“翻木摞子”,若得肖淑明很是生氣。好在日子長了肖淑明也就看慣了,只要不帶回家來,肖淑明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   瀘沽湖是美麗的,而青春更美麗。年輕的肖淑明愛上了騎馬打槍。那時候她經常白衣紅裙,黑馬雙槍,縱情地馳騁於瀘沽湖畔的山水之間。每逢夜晚,肖淑明一邊彈著風琴,一邊輕聲吟唱。月白風輕,湖水漾漾。   然而她總是想家。摩梭話肖淑明聽不懂,吃的東西也不習慣。儘管喇寶成溫言有加,但總是撫不去那越來越濃的鄉愁。直到今天,肖淑明最愛唱的歌還是《松花江上》: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……   在學校學到的東西,也撩撥得她寢食難安。經與喇寶成商量,肖淑明打算辦一所學校,教當地的摩梭人小孩唸書。然而現實是嚴峻的,學校還沒辦起來,自己卻生下了兩兒兩女。   日子過得很快,解放軍說來就來。喇寶成審時度勢之後投靠了解放軍,和肖淑明一起幫著解放軍平判。後來喇寶成當上了當地的區長,繼而鹽源縣政協副主席、四川省民委參事。1976年,死在鹽源縣醫院。   隨著喇寶成政治生命的變化,肖淑明也經歷了由貴族到干部夫人的角色轉變,而隨著喇寶成的去世,肖淑明進而變成了瀘沽湖鎮多啥村阿奴社的普通農民。好在這時候兩兒兩女都已長大,在當地成家立業;幾十年的風風雨雨,肖淑明也完全融進了瀘沽湖的摩梭人中。於是,她平靜地生活在瀘沽湖,生活在摩梭人中間。一直到1996年。   這一年初夏,玉米剛剛鋤二遍草,肖淑明家來了一個名叫李安慶的中年人,表示願意資助肖淑明回一趟老家成都。   原來,李安慶是成都一家股份制企業的副總,在得知肖淑明的身世後,基於商業宣傳的目的,專程來瀘沽湖接肖淑明回成都。   肖淑明熱淚奔流。屈指算來,她已闊別故土54年……   “肖淑明回成都”這件事,在96年的成都引起了巨大轟動。今非昔比的成都市,肖淑明已完全不認識了,家裡的親人早已相繼去世,只剩下幾個遠親。變了,一切都變了,修葺一新的望江樓,緩緩流淌的府南河,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春潮般奔湧的人流……在肖淑明眼裡,一切都變了,54年前灰暗的南方小城變成了一個繁華的西部大都市。   回到瀘沽湖之後,肖淑明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:一定要把孫女拉珠送回成都……   (2)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,更是一個歷史和文明、命運和愛情相交織的故事。我們要做的,就是用影像講好這個故事。   紀錄片的使命就是記錄歷史。本片是中央電視台《時代寫真》中的一集,就更應該濃墨重彩於肖淑明個人命運背後的中國現代史。而奇異的走婚、瀘沽湖的湖光山色相對說來就次要多了。   真實是紀錄片的最高原則,用影像語言講故事是紀錄片的最高境界。因此,本片選擇直接電影的表現形式,一切用影像表達。   畫面是語言,是字、詞、句。因此在蒙太奇方面,遵循電影語法,短鏡頭切換與長鏡頭運用力爭相宜。畫面色彩傾向於濃烈,光影取大反差,以油畫般的凝重講述深沉的歷史。師傅王海兵說:要以中國的畫面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。因此每個鏡頭都要中國味十足。   聲音取自然聲。推動故事發展出人物對話以實錄為準。而效果也只採用當地能錄到的聲音。不作曲,不配樂,追求自然與真實。   質樸與技巧,大氣與小聰明,是永遠都在打架的一對矛盾。本片應是什麼樣的風格?質樸與大氣。   質樸應體現在每一個鏡頭,每一段聲音。鏡頭不可雕琢,聲音不可華麗。放棄已用濫了電視技巧,記錄生活的原生態。 《風流的湖》   早些時候,中國雲南的湖沽湖邊,有一個與世隔絕的摩梭部落,他們有著男不娶,女不嫁,情人之間夜合晨離,其子女靠母親和舅舅撫養,而子女不知道父親是誰的氏族婚姻形式。時候,這個部落被外界稱為,人類僅存的母系氏族部落。     近二十年來,由於外來文化的進入,特別是發展經濟的影響,這個沿襲久遠的習俗,開始分崩離析。政治高壓未曾動搖的傳統,在經濟的滲入下,開始走向大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