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省理工學院 數字通信原理 Principl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-MIT 簡體中文 DVD 只於電腦播放 羅伯特G.加拉格於1953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電子工程學士的學位,分別在1957和1960年在電氣工程學位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SM和誼理學博士。1953年到1956年,他在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,然後到美國信號兵團。他一直是196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以來的信息與決策系統聯合實驗室主任。 詳細資料:http://www.rle.mit.edu/rgallager/biography.htm 課程簡介: 1. 2002年秋天課程編號6.450,該課程乃是針對數位通訊所開,一個相當新的選修課程。該課程乃針對現今許多通訊系統背後的理論與實際操作提供簡介。6.450乃是針對數位通訊所開兩階段式課程的第一階段課程。第二階段的課程6.451則將在春天開課。 課中涵蓋的主題包括:有關數位通訊的模塊圖表層級、Lempel-Ziv算法、數值與向量量化、抽樣與混迭(或稱圖像失真)、耐奎斯特原則、PAM與QAM調變器、訊號群、有限能量波形空間、偵測、無線通訊的模型與系統設計。 6.450wasofferedinFall2002asarelativelynewelectiveondigitalcommunication.Thecourseservesasanintroductiontothetheoryandpracticebehindmanyoftoday'scommunicationssystems.6.450formsthefirstofatwo-coursesequenceondigitalcommunication.Thesecondclass,6.451,isofferedinthespring. Topicscoveredinclude:digitalcommunicationsattheblockdiagramlevel,datacompression,Lempel-Zivalgorithm,scalarandvectorquantization,samplingandaliasing,theNyquistcriterion,PAMandQAMmodulation,signalconstellations,finite-energywaveformspaces,detection,andmodelingandsystemdesignforwirelesscommunication. 2. 本課程為接續課程6.450之兩學期課程的第二學期。重點主要在編碼的技術,以處理加成性白色高斯雜訊(AWGN)的通道中進似Shannon極限、其效能的分析與設計原理。在復習6.450課程和在加成性白色高斯雜訊通道中的Shannon極限後,課程開始討論小訊號座標,效能分析,編碼增益,和硬式決策與軟式決策的解碼。緊接著二元區塊碼,Reed-Muller碼,有限場,Reed-Solomon碼和BCH碼,二元線性摺積碼及Viterbi算法。 Thiscourseisthesecondofatwo-termsequencewith6.450.ThefocusisoncodingtechniquesforapproachingtheShannonlimitofadditivewhiteGaussiannoise(AWGN)channels,theirperformanceanalysis,anddesignprinciples.Afterareviewof6.450andtheShannonlimitforAWGNchannels,thecoursebeginsbydiscussingsmallsignalconstellations,performanceanalysisandcodinggain,andhard-decisionandsoft-decisiondecoding.Itcontinueswithbinarylinearblockcodes,Reed-Mullercodes,finitefields,Reed-SolomonandBCHcodes,binarylinearconvolutionalcodes,andtheViterbialgorithm. 更進階的主題包含二元線性區塊碼的籬柵表示和基於籬柵的解碼、編碼(過程)圖形化、和-積與最小和算法、BCJR算法、渦輪碼、LDPC碼和RA碼、和使用反覆迭代解碼方式的LDPC碼的效能。最後,課程談到編碼對於有限頻寬的策略,包含萊迪思碼,基於籬柵式編碼的調變,多階層編碼和(脈波)整形。若時間允許,將涵蓋線性高斯通道的等化處理。 Moreadvancedtopicsincludetrellisrepresentationsofbinarylinearblockcodesandtrellis-baseddecoding;codesongraphs;thesum-productandmin-sumalgorithms;theBCJRalgorithm;turbocodes,LDPCcodesandRAcodes;andperformanceofLDPCcodeswithiterativedecoding.Finally,thecourseaddressescodingforthebandwidth-limitedregime,includinglatticecodes,trellis-codedmodulation,multilevelcodingandshaping.Iftimepermits,itcoversequalizationoflinearGaussianchannels. 學校介紹 麻省理工學院(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,縮寫:MIT)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,有“世界理工大學之最”的美名。位於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,查爾斯河(CharlesRiver)將其與波士頓的後灣區(BackBay)隔開。今天MIT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,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,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驅領導大學,也是世界理工科菁英的所在地。麻省理工是當今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理工科大學,《紐約時報》筆下“全美最有聲望的學校”。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 數字通信是用數字信號作為載體來傳輸消息,或用數字信號對載波進行數字調製後再傳輸的通信方式。它可傳輸電報、數字數據等數字信號,也可傳輸經過數字化處理的語聲和圖像等模擬信號。模擬信號數字化有多種方法,最基本的是脈碼調製(PCM)、差值編碼(DPCM)、自適應差值編碼(ADPCM)以及各種類型的增量調製。數字通信的早期歷史是與電報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。1937年,英國人A.H.里夫斯提出脈碼調製(PCM),從而推動了模擬信號數字化的進程。1946年,法國人E.M.德洛雷因發明增量調製。1950年C.C.卡特勒提出差值編碼。1947年,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供實驗用的24路電子管脈碼調製裝置,證實了實現PCM的可行性。1953年發明了不用編碼管的反饋比較型編碼器,擴大了輸入信號的動態範圍。1962年,美國研製出晶體管24路1.544兆比/秒脈碼調製設備,並在市話網局間使用。數字通信與模擬通信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。它抗干擾能力強,通信質量不受距離的影響,能適應各種通信業務的要求,便於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,便於實現保密通信和計算機管理。不足之處是佔用的信道頻帶較寬。20世紀90年代,數字通信向超高速大容量長距離方向發展,高效編碼技術日益成熟,語聲編碼已走向實用化,新的數字化智能終端將進一步發展。